在上期发表的《粤剧的古尾》一文,我把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出品的首部纪录片《戏棚》错误输入成《戏曲》,谨向各位读者致歉。该片的监製茹国烈和锺珍珍是相识20多年的朋友,写错他们心血结晶的名字,真是罪过。
回到今天的题目,在「爱书堂」网站刊登标题《粤剧日夜例戏中之角色规定》(作者不详)的文字记载了清末民初戏班演出例戏的角色规定,部分有异于现代戏班的安排。
《祭白虎》是第一晚演出前的首演例戏,班中称为破台,演玄坛伏虎故事。由二帮花面饰演财神玄坛,穿黑盔甲,外加黑挂,开面执单鞭,鞭上繫小串炮,燃着出场。由包尾五军虎饰白虎,爬行而出。玄坛用生猪肉一片,喂了白虎后,便将铁链锁着虎颈,然后骑上虎背,倒行入场。在落乡演戏时,如果戏棚是新近盖好的,更必须上演该剧,说是挡煞。
陈非侬口述的《粤剧六十年》却记载了另一版本:「《祭白虎》由一个演员扮演财神(多由拉扯扮演,行内称为『湿碎头』,另一个扮老虎(多由下手扮演)。财神先出场,然后老虎登,财神在台上追逐老虎一圈,后财神骑在老虎身上,跟着入场。」
陈守仁教授在《神功粤剧在香港》(1996年出版)的描述也跟陈非侬说的版本相类似:「整个仪式全长约3至5分钟,只需两名演员,其一演武财神赵公明(也即「玄坛」),其二演老虎。」
陈非侬和陈守仁教授都没说由二帮花面饰玄坛,因为粤剧在推行「六柱制」后,已经取消了二帮花面这个行当。由此可见粤剧行当的消失,改变了演员的安排。
无论是哪个版本,仪式举行前及过程中,戏班成员均不能说话却没改变。据戏行中人说,白虎是凶星,一个开口说话的人会被白虎利用,那答话的人便会受其所害。祭白虎仪式完成后,闭口禁忌才得解除,戏班才可正常运作及演出。
陈守仁教授说早年粤剧戏班是以三叉画戟台,后来才改用《祭白虎》;但潮州及鹤佬戏班仍以《洗叉》作为破台仪式。 潮州及鹤佬戏班在演出前,由一名武将打扮的演员手持三叉戟从面向观众的右场衝出,用叉刺向戏台不同方位,另一人跟随不断撒米,之后二人由面向观众的左方走入后台做同样的动作。仪式结束后,戏班才可正式演出。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