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在港英政府统治期间,香港中医药长期被忽视,幸而有一批充满热忱而抱有济世之心的中医,藉回归时机,为香港中医药业谋得更好的前景,令中医药在香港绵延发展,以一张张药方守护香港人的平安喜乐。香港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李甯汉就是其中一员,他早年毕业于香港菁华中医学院,半生投身杏林,直至如今,他仍怀着「世犹多病愧称医」的情怀,自行研製吴茱萸膏,更得到香港中成药製造商罗伟强和中国国家培训网中医特色调理导师林久钰支持,製作了3万盒,已送赠给社会各界,以支持全民抗疫。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摄影:焯羚
儘管已是耄耋之年,李甯汉仍坚持带领徒弟行山认药,时常是一袭旧衫,戴顶草帽,便穿行在密林,拨开草丛细细搜寻草药的踪迹。他笑言自己已88岁「理论上可以唔做嘢」,但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以及对于中医行业发展的牵挂,让他仍日复一日前行不止。
耗时25年编中草药典籍
上世纪六十年代,内地对草药及针灸的运用有了新的发展,引起香港中医界的兴趣。李甯汉时任菁华中医学院教授,他与同事联同一群草药爱好者在假期一起行山认药,这项活动很快吸引越来越多草药爱好者,于是他们从1973年开办草药班,着手培育本港中草药人才。久而久之,草药班同学希望可以将学习的心得成果与市民分享,以向普罗大众推广中草药知识,一呼百应之下,他们便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香港草药展览」。李甯汉回忆:「展览3天,轰动一时,有两万七千人参观,很多观众提议说应将这些资料出书。当时一班同事都很后生,就想趁着我们还有精力,做一本书出来。」
没想到这本「书」编了整整25年,即是一共八辑的《香港中草药》。这套书收录了香港中草药共800种,配有彩色插图,内文中英对照,在香港大为畅销。为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编著,李甯汉婉拒了父亲希望他继承自己博爱医院中医主任职位的提议。名利双收并非他的追求,李甯汉情愿与同事无论风霜雨雪都前往郊外,寻找和拍摄每种植物作书中配图。后来又得两位西医协助,将该书内文译作英文,得以推向国际。时至今日,李甯汉都对当时的齐心合作难以忘怀:「我们草药班嗰啲人,刻苦耐劳,聪明勤奋。不仅是我们,老师也是一样。」
倡放宽中医可转介化验
儘管毕生从事中医行业,李甯汉也曾修读过西医基础课程,他认为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差别在于,西医中每一件事都很具体、实际,而中医更多靠估测。但近年来随时代发展,不少中医也开始採用现代手段,以化验报告结果辅助诊断,但是却面临着一重很大的困难--根据专业守则,香港医务化验师、放射技师不可以接受除注册医师、注册牙医及注册兽医之外人员转介的化验项目,也就是说,接受中医转介的化验属于违规。李甯汉认为这项规定已经过时,自十年前起,他就发文倡议政府修改这一条例,令中医推介化验成为可能。「如中医可以化验,就有了诊断的根据,还可以让诊断从『宏观』变『微观』,以提高辩症的准确度。」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为中医业界发声,早在香港回归前基本法订立时,原本已写入草案的「促进中西医药的发展」字句不知何故又被删去,他与业界同仁为争取回归后中医药行业发展前景的光明,组成请愿团赴广州请愿,最终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又将该段字句重新加回。回归之后,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又制定香港中医师注册标准,成功解决中医统一标准事宜,扫清了中医中药发展的障碍,也为此后杏林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心杏林新秀出路
回归之后,在基本法指引下,香港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天地变得越发开阔,不仅中医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几所大学亦建立起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育正规中医人才。但李甯汉仍觉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配套不完善之处,导致大批学生毕业后难以在社会上谋得专业相关的职位。「很多年前就知,有些人读完书做不到中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