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无疑带给人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改变了欧洲原来的板块和面貌,还给人们的生命带来无法想像的衝击。艺术家利用他们笔下的线条、色彩、风格与结构呈现内在翻天覆地的情绪,记录了一个个破碎的心灵再次得到重生的历程。「新巴黎画派」就汇聚了一众于1944年巴黎解放后渐露锋芒的艺术家,在各人迥然不同的创作中,让观众看见他们对世界统一的盼望。
疫情堵塞了人们的心灵,也彷彿遮挡了未来的曙光。画廊Villepin继首次带来的展览《友谊与融合》之后,再次迎来了新的画展《来苏之望:新巴黎画派》。回看过去生活带来的种种危机,人们都终究从艺术找到了灵魂的出口与重生。画展由即日起至明年4月23日将带领观众随「新巴黎画派」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二战过后的创伤与绝望,并一同在画作中燃点对生活的期盼。
颠覆看世界的视角
据介绍,1945后巴黎进入了一段艺术复兴时期,涌现了一批非表象派画家,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彼埃.苏拉吉、乔治.马修、汉斯.哈同、尼古拉.德.斯塔埃尔、尚.杜布菲、让-保罗.里奥佩尔以及赵无极等著名艺术家汇聚于巴黎,表达了对和平和友谊共存的强烈信息。「我们活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与二战后的生活无异,很多人都感到迷失,需要新的方向和指引。」画廊Villepin创办人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为本次画展给观众精心挑选出二十件「新巴黎画派」领军人物的画作,它们除了展示生活的美,同时颠覆了看世界的视角,让观众在生活中发现新的选择。
纵使年轻的潘雅德没有经历过战争,出生也离二战时期甚远,但作为法国人的他,相信在成长、教育以及在收藏艺术品的经验中,对于「新巴黎画派」的作品有一定的共鸣和深刻的感受。 「这是一批充满希望和信念的艺术作品。」潘雅德认为「新巴黎画派」正正将文艺复兴的作品和当代艺术距离拉近,更重要的是将人和人连结起来。而「新巴黎画派」作品创作的纯粹,从来没有与收藏家、政治等因素挂鈎,容易被世界上每一个人理解,因为它们创作者都是战争的见证或者受害者,急切寻找曙光,拥有共同人性在危难之中的追求与表达。「在粗暴的创作和姿态中,观众能在作品里面看见经历过二战时期的艺术家正在寻找一种神秘且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与纽约画派及美国抽象主义抗衡。」潘雅德提到,这一批艺术家不单单刻画内心情绪,也有展现了强烈希望与世界重新建立关係的慾望。「即使每个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反思,在各个作品的细节中就能找到共同的连结。」潘雅德说。
作品体现时代共鸣
潘雅德提到画展中,汉斯.哈同创作于1956年的作品《T1956-23》是其中一幅最喜欢的画作。此作品以绿色作为底色,观众能看见艺术家一笔过从画作中的底部竖起蓝色和黑色、粗犷的线条一同往上描绘,它们在画中的中部和顶部相遇、合併,形成恍似一双手在祷告的手势,在祈求新的景况与重建。画作没有任何修饰,却深刻表达了艺术家坚定的追求。
「这是汉斯.哈同内在爆发出来的能量,无法掩盖的真实,也是对希望的渴求。」潘雅德再举例乔治.马修创作于1989年的作品《波哥大儿童对死亡突击队的无声控诉》,那一年他听到来自大西洋的噩耗,整个环境和他的心一同步入黑暗时期,让他深受打击。从画作中的色彩与粗暴的线条,足以让观众感受艺术家当时永不止息的嚎叫。潘雅德形容这是乔治.马修抒情抽象的作品,因为他将暴力和创伤一一写进他的画作当中,观众在观赏的时候就能感受它沉重的情绪。「作品是一面镜子,在反映艺术家的内心和社会的现况。」潘雅德认为作品不但针对那个时代以及艺术家的想法,同时也能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崭新的观感以及一种宣洩,能在当中引起共鸣感。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