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中,而《庄子》向来为道教大经,现今人们追求的养生之术,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道家。
道家养生文化理论全面系统,通过守一、服食、内丹、起居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尽享身心平和的状态天年。
在道家的养生观中,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莫不由道化生。道生元气,元气一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生出世间万物,正因为道是万物的根由,万物运行要遵循道的法则才能成功。
而道家养生的「生命观」则把生看作是人生的首要大事,与别家有所区别,道家认为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和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所以《抱朴子》中才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指出道家看中的是个人生命,所以人应当重视躯体,炼养肉身。
而正是这样的生命观衍生出了「性命双修」的概念,「性功」是精神的修炼,「命功」是形体的修炼。二者缺一不可,所以素有「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之说。
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四季的寒暑变化,顺四时规律则诸病不起,逆四时规律则百病丛生。
道家养生之「术」本质是道家养生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手段,通常讲究内养和外修,内养就是修心、修德,注重精神层次的涵养,常见的有守一、存思、内丹;外修侧重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常见的有导引、胎息、服食、外丹;同时也有内外兼修,形神共养的,常见的有吐纳服气、房中、起居。
其中「守一」与「存思」是关窍。「守一」是指在修炼时将身心控制在安静的状态下,并把自己的意念集中于「道」的养生功法。
而「存思」是指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长生的养生功法。
这二者结合,本质上是一切道家养生的前提,也是可以达到某种特殊状态的方法,这样的状态,称呼多有如坐忘、内观、恍惚等等。
而此二者大多称之为静功,又有动功之法,如「导引」,是通过伸展肢体达到宣导气血的功效,以此养炼形体。又如「吐纳」,本质上是对呼吸的调节,以求长生延年的养生功法。
以这样的方式发展而来,逐渐又演变成了道教的「内丹」之术,是指用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的养生功法。
总体来说,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于自身身体的修炼方式,看重自身的存在,是中国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如今日益发展的社会之中,也符合人们不断追求自身更好的需求。
道家重视养生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于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呼唤,是对人生命的真正关怀。文章来源: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