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与老母亲閒聊起取暖的话题。老母亲说,现在採取集中供暖,好是好,但总觉着心里空落落的。我问她为啥,老母亲说,看不着一点烟火,不得劲。一旁的小女儿笑了,但我没有笑,因为我深知一个七旬老人,对于烟火的那份难以割捨的情结。
有了烟火,才会有温饱,才会有生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袅袅的炊烟是乡村最迷人的风景之一。可以说,炊烟是乡村柔性十足的根,结结实实地捆扎着游子的心。于是,炊烟能成为乡愁最具典型意义的代名词,尽在情理之中。
在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着这样一幅画面:母亲在灶台边拉着风箱,乾柴在灶膛里哔哔啵啵地燃烧,火蛇一样的火苗接连不断舔舐着锅底,半锅粥开始沸腾,矮矮的小屋里顿时瀰漫起一阵强过一阵的粥香......正是因为这幅简单但充满了诗意的画面,在我的头脑里一遍遍被複製,被不厌其烦地日积月累地複製,我才一步步从童年走向少年、青年、中年。那些玉米秸、棉柴乾、枯树枝燃烧后产生的烟火,夜以继日地温暖着我,抚育着我。
物质贫乏时期,乡下人冬季取暖很简单:每晚弄些乾柴或庄稼的秸秆,在与土炕相连的土灶里点燃了,烟火气在土炕里循环一周遭后从烟囱冒出,土炕便一阵比一阵温热。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或纳鞋底,或閒唠嗑,其乐却也融融。而时下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室内儘管温暖如春,但看电视的看电视,玩微信的玩微信,刷微博的刷微博......时尚,的确很时尚,但再难寻那份人情味十足的人间烟火。
我这人对音乐不是很痴迷,但独独对韩宝仪的一首名为《又见炊烟》的歌曲情有独锺。「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瘦削的脸颊总会情不自禁地淌下几滴温热的泪滴。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