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如果一个城市能够重视绿化,除了对整体生态环境有利外,对市民身心健康亦甚有益处。上文中规划师伍德华建议加强市区绿化,不过,如何进行绿化工作、让其真正对环境及市民的健康起到作用,当中也大有学问。邻近的新加坡立国时已扬言要打造花园城市,称「greening」是自己的DNA,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尝试,当地在打造绿色城市这方面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也成为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学习对象,多年来香港也希望从中借鉴经验。然而,为何多年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为何还是停留在「加强」的阶段?香港的情况究竟如何?带着多个疑问,记者找来城市设计师、香港园境师学会副会长陈元敬 (Paul),看看当中究竟出了什麽问题。
香港种树停留在量上,「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人和自然多点融合会较健康,如果保护到生物多样性,能有效减少污染,亦有助减低pandemic发生的机会。」Paul谈到绿色城市与疫症如何互相影响。多年来香港不是没有推行绿化工作,例如十年前,便规定建筑物的最低绿化率。Paul认为,香港这麽多年来都未有推行最低绿化率,而十年前的这一举动,可视为一个大跃进。可惜,十年来,一路走来,却丝毫没有进步。「去到今日都同十年前所做的一样,只着重『量』,20%或30%的绿化率。我都提醒政府,想加快发展速度是无可厚非,希望简化程序,但千万不能用质素换取时间。」可惜,现实是政府真的只重视「量」,「这点政府也承认的。」重量不重质,结果就是把植物种在不适合的环境,令成效大打折扣。Paul表示,新加坡最初起步时也是多着眼于「量」而不太重视「质」,目标是要不停地种。不过,有别于香港,当满足了数量后,就会开始对质素有要求。「但香港仍停留在『量』。」他说。
「大家都觉得多种树是好的,但种什麽树木呢?树木该如何配置呢?其实是专业来的,但香港未去到这种情况,大家都觉得这些东西人人都懂啦,但当你明白当中的重要性,你就明白当中的设计是重要的。」Paul认为,要真正打造绿色城市,政府部门必须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不能再如十年前般,只把目光停留在「量」上。「如果继续停留于『量』,那就是多一点绿化,靓啲囉,那只会继续原地踏步。但如果能将不同元素例如健康、生态都摆落每一个脉络里,就能一路进步。」Paul说。
虽然当年经历沙士惨烈一役,但香港建筑师学会副会长陈翠儿(Corrin)忆述,当年沙士后都聚焦于改善渠的设计,对于通风、日照都有一些指引,但基本上没有修改《建筑物条例》。但经历今次疫情,Corrin认为也是时候检讨《条例》。「我不是要放鬆,而是直接说要求在建筑物上增加绿化,有对环境的支持,可能去到一个地步是必然要求。我们鼓励政府和业界商讨,看看在《建筑物条例》上有何改善空间,从而鼓励业界去做。鼓励每幢大厦有sky garden,亦鼓励每幢大厦都加强绿化工作。如果每幢建筑物都有这样的绿化要求,那麽城市就可以有很多绿化。」经过今次疫情,Corrin认为生活在一个会呼吸的城市是很重要的。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