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旷日持久,正当人人都在期望疫情早日结束生活重回正轨时,另一边厢,相关业界人士已开展了后疫情时代关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讨论。疫情影响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暴露了本地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建筑设计的种种问题。倘若再有世纪疫症来袭,香港是否有足够抗疫能力及反弹能力(resilience)?记者採访不同持份者,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设计及规划出谋献策。
上期特意为市区公园这个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把脉找毛病,今期专题则把眼光拉阔一点,聚焦到城市整体的公共空间规划。早前政府推行全日禁堂食令,市民「无啖好食」。如果城市的公共空间能更充足、更以人为本,那麽就可能不会有当日悽惨的景象。本地公共空间规划的不足是老生常谈,皆因市民及政府部门皆不够重视,但疫情迫使大众面对现实,不能再对积存已久的问题视而不见。如果不从中汲取教训,再有世纪疫症来袭,「惨况」会再次重现。今期专题便採访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看如何能够改善及开拓城市的公共空间。
记得7月29日是全日禁堂食措施的首日,一幅幅市民在户外狼狈进食的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疫情期间,有些公园的有盖凉亭被围封,用作下棋的桌子亦然,若在公园进食,只能手捧饭盒三扒两拨。公园外同样惨不忍睹。有人席地而坐,有人跪着吃饭。翌日,民间出现一系列自救措施,例如巴士公司在车站提供椅子,让市民食餐安乐茶饭。此刻,我们惊觉要在这个先进的国际金融中心觅得舒适的公共空间食饭竟如此奢侈。有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表示,疫情显露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不足。在地产和商业主导的香港,此类议题往往视为鸡肋,不被重视,当疫症来袭,便杀市民一个措手不及。疫情给大众的启示是,公共空间与自己息息相关,疫情过后,必须重新思考其设计与规划,让自己活得有尊严。
何为公共空间?专门研究本地公共空间议题的组织「拓展公共空间」指出,公共空间最基本的定义是公众可共同免费享用的空间,除了公园外,还包括大街小巷、市集、海滨走廊,甚至郊野公园、海滩等。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向来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促进社交生活。香港的居住环境狭窄,人口密集,疫情下,长期困在家中的市民需要有适当的公共空间稍作喘息;此外,部分室内活动或会移到室外进行,例如进食或看电影,此情况下,城市有足够优质的公共空间便十分重要。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