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般理解,「礼」指具体仪文,用以分别身份等级,所以说「礼别异」(《荀子.乐论》),然而「礼」的本质是紧扣道德精神的,这才是礼的根源。
《礼记.曲礼上》有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个说明生动有力,指出学「礼」行「礼」的重点,是表现出人之所以为人,「使知自别于禽兽」,这也是人禽之辨的一个角度。
孔子年轻时,有一次进入鲁国太庙而每事问,有人因此批评孔子不知(认识)礼。孔子回应说这才是知礼(见《论语.八佾》)。俗人以孔子之不明白为不知礼,是局限在认知仪文一层所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里仁》)就是不自欺的诚实表现,孔子以不知则问为合礼,就是紧扣道德精神而言,而这就是「礼」的本质。
一次孔子弟子林放问「礼」的本质时,孔子十分讚歎,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整治)也,宁戚。」(《论语.八佾》)就仪节而言,与其表现奢华,不如出于俭约;对于丧事,与其重仪节完备,不如有哀戚之心。因此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难道礼乐就只是些外在的玉帛钟鼓吗?
礼的本质既然是道德情感,则礼的形式便应反映这一本质,就是荀子所谓「称情而立文」(《荀子.礼论》)。相反,若做失德之事,就算礼仪合度也不能称有礼。鲁国卿大夫季氏僭越,用天子礼乐,则礼乐愈完备愈显其不忠。孔子感慨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谓季氏此等不仁之人,欺君犯上,悖逆大伦,礼乐又能表现出什麽?因此当礼制不能维持上下尊卑的秩序,以致政治动盪,社会不宁的时候,便称之为「礼崩乐坏」。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