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最先把青花瓷输入欧洲,中国瓷器作坊开始专门为西方市场生产外销瓷器产品。通过这种独特的贸易商品,中国风物、市井风情逐渐传入欧洲,西方文化与艺术也慢慢流播中国,中西文明率先在中国瓷器上交汇。因此,外销瓷不是单纯的中国製造,而是东西方审美艺术与中国製瓷工艺结合的产物。
日前,由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广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瓷路相逢--清代外销瓷上的中国情调与西方艺术」展在大连博物馆开展。该展甄选80件(套)在海内外徵集的外销瓷,旨在通过解读其中的图像艺术,为观众呈现十八至十九世纪通过瓷器贸易的特殊渠道,中西方文化与艺术互相传播与交流的历史。该展将持续至今年12月15日。
两千多年前,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如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呢?除了商人游记和使团报告的文字记载,研究人员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外销瓷上找到了一个新答案。随着外销瓷贸易的发展,反映中国人家庭生活及郊游、狩猎等休閒情景、中式家居及中式庭院、景德镇御窑厂、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等重要建筑、中国文学名著和神话故事人物等图像纷纷被绘製在外销瓷上,这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图像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媒介,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瓷上绘画,不同于纸、绢作画,是製瓷工艺与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末清初,御窑体系衰落的同时,民窑开始勃兴,加上商品经济的发达产生大批具有较强购买力的新兴市民阶层,为具有浓厚生活趣味的瓷画兴盛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市场。此外,这一时期版画在全国的流行与传播,加速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戏曲小说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和影响力,也推动了瓷画在题材上的繁荣和技法上的发展。
梧桐山水受西方青睐
梧桐山水图案是清代外销青花瓷中最常见的纹饰,在审美情趣和绘画风格上深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情,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梧桐山水图又被称为「柳亭图」、「石桥图」,以流水小桥、行人小舟、梧桐柳树、亭台楼阁等元素为主,远景重山叠峰,一片水光山色,犹如一幅幅空灵、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在西方人最喜爱的青花瓷上描绘秀美静谧的中国水乡景色,画面幽静,意境深邃,生动传递了中国人嚮往的远离烦嚣、宁静致远的生活。
对比展品中的荷兰代尔夫特烧製的「白釉蓝彩陶砖」和中国外销青花瓷,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工匠临摹了代尔夫特白釉蓝彩陶砖右侧的荷兰房屋和河岸景色,但是对岸却变成了中国乡村的景色,可谓中西合璧的设计。
而在「清乾隆青花欧式房屋图八角形盘」上,有些梧桐山水图案不再是纯中国式的风景,而是糅合了欧洲教堂、房屋等西式建筑和人物,这种风景图案在18世纪中期被广泛运用到外销青花瓷上。
清代外销瓷上的纹饰风格纷繁多姿,其中以中国传统神话、历史文学和戏曲小说题材为代表的瓷绘人物纹饰最为精美,这类人物故事纹瓷器发展至康熙时达到顶峰。《饮流斋说瓷》记载:「康熙人物,无一不精,若饮中八仙,若十八学士、十八罗汉与夫种种故事,皆神采欲飞,栩栩如活」。大量饰有人物故事纹的瓷器销往欧洲,形象直观地向西方社会传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满足了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和嚮往。
世俗题材具生活气息
从明中后期开始,外销青花瓷中就出现了许多反映中国人生活场景的绘画,如婴戏图、仕女图、狩猎图等等,具有浓厚的中国生活气息。清康熙到道光年间,外销欧美的广彩瓷出现了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徵的清装人物纹饰,西方人习惯称其为「满大人」图案。
「满大人」一词最早出现于十七世纪初葡萄牙与中国开始通商之时,葡萄牙人最先用这个词彙称呼中国的官员,之后到东方贸易的西方人就沿用这个名词指代清朝各级地方官员。这些描绘中国人日常生活情景的图像,既凸显了中国工匠的绘画技艺,更因其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内涵深受西方顾客喜爱。
当时,许多画家随外国使团来中国,用画笔描绘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包括中国官员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许多游记对此进行描述,这些文字和图像进一步引发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生活的好奇,广彩「满大人」图案应运而生。这是广州彩瓷因应欧洲市场需要生产的一种特殊纹样,可谓按需生产的商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清乾隆广彩人物图盘」。这是一组由瑞典市场订製的西式餐具,共有110馀件。主纹饰大致相同,都是清代中国人物家居生活图,但每件瓷器上的人物服饰或头饰款式、色彩略有变化,人物表情生动有趣,均有生活气息。
除了在瓷器上绘画中国人物,在十九世纪的外销画和外销扇子上也出现了清装人物故事题材的图像。如十九世纪中叶广州生产的一把黑漆描金纸本水彩画扇子,扇骨和扇面都描绘了中国人物故事图画,既有家居场景也有官场画面,人数众多表情各异。其中扇面人物的脸部都用象牙贴饰再绘製五官,做工十分精细。
戏剧名著传东方文明
明末清初是中国戏剧小说的高峰时期,几大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等均在这一时期诞生,并随着戏曲、小说的流行而广泛传播,受到新兴市民阶层的欢迎,被大量运用在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瓷器装饰上。
清初康雍乾三代,这类题材被大量运用到外销瓷的绘画装饰上,中国古典文化以此为载体呈现在西方人的眼前。其中以王实甫创作的戏剧小说《西厢记》最受欢迎,广受中西顾客青睐。
瓷器上大量涌现西厢人物故事纹,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和戏曲的流行。一方面,随着晚明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各种小说、话本中可谓是「无书无图、无图不精」,给陶工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艺术宝库,绘製《西厢记》的工匠往往以版画插图为粉本;另一方面,随着戏曲的流行,使得瓷画上不可避免地融入戏剧演出中配合着唱词所做的神情、仪态、手势、步法等舞台动作。总之,版画、戏曲加上瓷绘器型的多样性影响,使这一时期的瓷上西厢,在呈现与版画大致相同的程式化构图之外,又表现出诸如母题位置、人物大小、神情姿态等种种细节上的差异。
「清乾隆蓝锦地开光粉彩西厢记图碗」外壁四幅圆形开光中的图案,分别对应西厢记中的「红娘请宴」、「月下听琴」、「骑牆相会」、「月下佳期」四幕故事情节。作为外销瓷上出现较多的纹饰题材,清早期曾短暂出现过一批以连环画形式完整讲述《西厢记》故事的瓷瓶,康熙以后较为少见,一般以其中几个或单个场景作为装饰。
神话传说引西人猎奇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始见于魏晋时期,由简至繁,到清代已趋成熟,题材广泛,绘工精湛。康雍乾时期外销欧洲的中国造瓷器中,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纹饰层出不穷,满足了西方消费者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心和猎奇感。
八仙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民间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过海」、「八仙祝寿」流传最为广泛。此题材出现在瓷器之上始于明代,至清代则成为了外销瓷纹饰上的常见题材。
与此同时,清代外销欧洲的瓷器上也出现了较多的「刀马人」。这种具有浓厚民族艺术风格的题材纹饰,尤以康熙朝为盛。「刀马人」是指以刀(兵器)、马(战马)、人(武士、战将)三者为主题描绘《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记载的战争场面的图像,清早期绘有「刀马人」题材纹饰的瓷器与当时欧洲社会处于战争和动乱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受到欧洲消费者的关注和追捧,在国内相对少见。此种纹饰题材对清中后期以外销为主的广彩瓷器上亦有影响,被其所吸收借鉴。
除了外销瓷上的「刀马人」纹饰,十九世纪的外销画中也出现很多描绘戏剧人物故事的题材,同样也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趣味和中国情调,深受西方社会喜爱。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