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传统文化,提倡孝道是必然的选项。「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在距今三千年的《诗经.小雅.蓼莪》,诗人抒发了孝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我们现在说「劬劳未报」,是说来不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从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演化出来。「劬劳」是劳累的意思,「哀哀」指父母离世而极度伤痛。意思是对父母离世十分哀痛,而父母养育自己十分劳苦,却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伤痛至极。
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孝,而孝道又是什麽意思?儒家对孝有很清晰的解说,而专门说孝的有曾子记录孔子言孝的《孝经》。在汉代,《论语》和《孝经》是读书人的必读书,可见二书的重要。
《孝经》开篇《开宗明义章第一》有一段话:「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几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但理解却不一定对。「不敢毁伤」是关键句,「毁伤」指严重的伤害,不是大意弄伤自己或自残之类,所指的是犯了官非,受到斩手斩脚割耳割鼻等刑罚。因此这一句是指行孝首先是不让自己犯法受刑,作为良民是行孝的开始。
接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是个人努力令自己获得社会认可,而「行道」则是实践道德原则,任何事情只要符合道德原则与本意都应实行推行,由此造福社会,得到社会肯定,政府褒扬,甚至载诸史籍,扬名后世,父母祖宗皆与有荣焉。这是行孝的终点。
因此,行孝,在《孝经》在儒家都是着重孝子的德才,并且以能否造福社会来评定是否行孝。孔子下结语:「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行孝,以侍奉父母为开始,这是为人子女的基本行为,除此之外,个人成长了便效力朝廷,治理好任内之事。今天当然可扩展至一切职业,努力做好分内事。最终是要立身行道,对国家社会作出贡献,以彰显父母的教导有方,这才称之为行孝。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