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公关5G年代,媒体早已变得全天候,24小时新闻台出现,令消息的发布变得分秒必争,而智能手机配合互联网的兴起,更令消息的渗透和蔓延变得难以控制。
不过无论媒体的变化如何,危机管理的精髓,亦始终在于当事人是否肯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事件,并尽快冷却危机。所谓负责任的态度,就正如俗语所说:「衰就要认,打就企定。」即是有错必须及时承认,遇到有人指责的话,就要乖乖地任由责备。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消费品公司发现产品有问题。最标准的做法,是先全面回收「怀疑」有问题的全数产品,然后立即公开致歉。虽然有时错不在己,不过如果已对公众造成恐慌或不便,亦应致歉,并以诚恳的态度,向公众表示会跟进原因,避免事件再次发生等。如果公司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回应事件,处理得当,往往可将危机的影响即时淡化。
最近,香港发生了一件信心危机。不少舆论对近日法庭对涉嫌参与暴乱人士的判决,怀疑有不公正的成分,例如不少涉及「黑暴」的非法集结、纵火、袭警、藏有攻击性武器的罪行,只要落在某几位裁判法官手上,就会大事化小,甚至轻判到令人产生「警察拉人,法庭放人」的印象,令香港司法的形象产生危机。
为了澄清事件,司法界最高层的大法官,上星期就出来「解画」,希望令公众释疑。本来,这是最王道的危机管理方法,而大法官亦够分量和资格,去为裁判官的判决,作出法理上的解释。
镜头前但见大法官阐述了司法界的角度,亦建议市民在未清楚整个判决的完整始末前,不宜妄作评论云云。
观乎大法官的发言,基本上没有问题,但问题却出在发言的态度上;令人感到高高在上的法官大人在说,汝等一众草民,不谙法律,所以根本无权月旦判决。听来根本不知香港是司法独立还是司法独大?如此,则令人易生反感。
法律专业,也许民众未能了解,但镜头前可见的傲慢,因为中间完全缺乏了同理心,则易令市民心生怨气。
大法官如能用较亲民的语气,表示明白市民的关注,而司法机构亦会不惜一切,保护香港司法公正的决心,加上阐明律政司有可就问题案件进行上诉的机制,而司法机构本身亦时有监察法官判案水平,相信就能巩固市民对法治的信心,发言的效果也许会大相迳庭?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