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教育电视(ETV)在第二学习阶段(小四至小六)製作的数学节目片头曲,沿用了「一理通百理明」作曲名。以下是曲中几句:
一理通百理明,明白了计算可变简单
全心探讨数学,明道理答案终会找到
由于曲调清新、歌词达意,不少学生在播放该曲时会一齐唱,平时无事也会哼两句。适值电视艺员马国明、林峯刚出道,以及法国球王施丹叱吒风云之际,有人就把上述歌词改成:
一里通马国明,明白了施丹可变牡丹
林峯探讨数学,明物理答案终会找到
更进一步地增强了「一理通百理明」的风行度,而以上一切也成为了九十后的集体回忆。为此,不少年轻网民都以为这至理名言源于该曲。其实此话语流传已久,也有以下的版本:
一理通,百理同
所谓「一理」,就是指那个最基本的道理;以此为「底」,层层递进,便可明白更多相关道理甚或通达其他道理,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近义。道理有相关的也有无相关的,只要打好一个「底」,便可在不同领域中游走,步入什么道理也没有差别的至高境界。
刚辞世的一代「配音王」谭炳文先生曾透露他之可以进驻「播配歌视影」五个演艺领域,或多或少是顺应时势。谭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踏足「播音界」,当时在戏院上映的西片对粤语配音有很大的需求,他便顺理成章的「靠把声」踩进「配音界」。由于当年进身歌手的渠道不如现在那么多,有把「靓声」的他成为唱片公司的猎物,谭先生有唱粤曲的底子,一「埋位」(就位)就似模似样。唱片在推出后反应良佳,随后合约不断,红遍东南亚的「歌唱界」。
免费电视「无綫」(1967)在开台之初,购入大量外语及日本片集,当时已是「配音界」殿堂级人马的谭炳文被高薪挖角,充任要角不在话下,还肩负起督导尚未成熟的「配音组」。今天演艺界配音人才辈出,其人功不可没;正是:
扶掖后进不遗力,配音界多人获益;
一代配音成典范,生荣死哀尘世间。
其后谭炳文更被安排于综艺节目及电视剧中演出,从此开启了其多姿多采的「电视界」生涯。1974年,有电影公司眼看谭炳文在趣剧中扮演「大乡里」一角深入民心,便乘势将该题材搬上大银幕,「大乡里」一角当然不作他人想。影片上映后大收旺场,随即推出续集。正所谓「演而优则导」,两年后谭炳文当起同系电影的导演,在「电影界」的锋头一时无两。
可以这麽说,谭炳文先生涉足的每一个范畴都需要一定的个人特质,但每种特质却环环相扣,且有其隐性的秩序。无可否认,「一理通百理明」在当中发挥了其关键性的作用;正是:
炳哥唔係得把声,唱歌做戏都咁正;
一理通时百理明,演艺多栖就此成。
广东人有所谓「买少见少」,情况是:某类东西本已不多,所以如果当中有一件被「消化」,日后就更难在市场上找到同类的东西了。据笔者的考究,「买少见少」可理解如下:
「卖了」(被「买了」)一件,「见少」了一件
人们从上抽出「卖了见少」四字,久而久之就说成「买少见少」了。
谭炳文先生的离世,实在是演艺界的一大损失。像他般拥有磁性声线以及精湛演技的老牌艺人已「买少见少」;犹幸广大观众仍可透过网络回味其一生的演艺成就,属不幸中之大幸;正是:
演艺纵横七十载,旧欢如梦情犹在;
离别叮咛记心头,买少见少倍添愁。
话说回来,不认识笔者的人眼看笔者每周于香港《文汇报》舞文弄墨,都会以为这个香港资深出版人肯定是个「中文人」。实不相瞒,笔者早年「主要」的出版项目是与「中文」可谓南辕北辙的「数学」。在累积了一定的出版能力后,笔者所涉猎的出版范畴以及牵头的出版项目已不囿于「数学」,还有「中英语文」、「历史地理」、「经济科学」、「商业会计」等均不是笔者所专长的科目。就在沉重的批阅量和编写量下,笔者被打造成多功能出版人,还意外地练就一手过得去的文笔。今天的笔者,又有了新的身份--致力推动「粤语保育及传承」,更不时运用「逻辑」来辨正不少已被误导多时的粤语语料以及揭开令人费解的粤语语源之谜。上述角色在演化过程中得以顺利过渡,「一理通百理明」这也是亡母留下的金句,构建了那敢于面对新事物的信心和动力。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