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手艺的承袭与保护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近年来随着「非遗」成为热词,国家文化部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则成为了重中之重,他们不仅身怀「绝技」,同时又承担着将精湛技艺流传下去的责任。然而,因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人走技失」的现象仍不可避免地一直在发生。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从业者意识到问题紧迫,从而尽自己所能,更多地让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广泛参与到非遗传习中来。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图:新华社及中新社
非遗工艺与文化来自民间,最终也应该回到民众中去。促进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让传承事业变得贴地亲民,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如此才能保持非遗「生态圈」的生生不息。我们欣喜地见到,透过不少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多方支持下举办的传习活动,非遗工艺传习正在裂变式地渗透进社会生活,与每个普通民众生命的每时每地。
文旅特色体验促宣传推广
对非遗项目进行适当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又可丰富旅游资源,实现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转化。在一些地区,吸引观光客的已经不止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有可以一探「神秘」非遗工艺的特色体验课。云南大理,古老的民间染色技术「白族扎染」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古书中有对这一技艺的生动描述:「『撷』撮採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馀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而今,这项古老技艺经过白族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和段银开的「赋新」,在「扎染之乡」周城大大小小的工作坊,流向数以万计慕名而来的游客双手、指尖。
游客可以在段树坤家的扎染工坊参观和体验扎染,在资深扎染师傅的指导下,亲手製作扎染布料的T恤、裙子、帽子、挎包等现代服饰。段银开还在传统30多种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出100馀种针法;段树坤则开发出栀子果、藏红花、苏木等更多天然染料,令扎染的颜色不再仅限于蓝,增添了不少斑斓的变幻。段树坤的儿子与儿媳也从广州回流家乡,只为助力工作坊的发展,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极简风的亲子装产品等服饰,使成品更符合当代游客的审美。如是对该工艺有兴趣的人,还可以在周城找到长期课程培训班,系统性地学习整个製作流程和背后深厚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旅游为理念的工作坊使得非遗传承达成「双赢」,一方面增加售卖扎染商品之外的收入,促进工坊的发展;一方面又宣传和推广了白族扎染的工艺与文化,令更多人参与这项技艺的传承。
儿童普及活动播兴趣种子
山东省潍坊市是非遗文化之花盛放之地,除了著名的潍坊风筝製作技艺,还有木版年画、传统花灯、斵琴等等非遗项目。近日在潍坊市潍城区关街道十笏园社区,开展了一场「暑假学『非遗』」活动,社区内放暑假的孩童们来到十笏园文化街区现场,在各种亲身体验中了解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製作工艺流程,从中感受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传统花灯製作艺人为小朋友们细緻示范、讲解了整个做花灯的流程;潍坊风筝製作人又演示了如何将五彩斑斓的纸张组合为一个可以翱翔天际的风筝;戴上VR眼镜,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又生动地跃然于眼前......孩童们沉浸于充满趣味的视觉学习中,兴趣也大大被激发,也许他们的头脑中,也存下了在未来可以传习这些隽永技艺的理想。
拓印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术,是使用纸、墨等工具将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一种方法,长久以来,它为华夏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江苏苏州的碑刻博物馆,自建立以来专门研究、收藏、陈列、複製古代碑刻,基本陈列包括珍贵的「四大宋碑陈列」、「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古代书法碑刻陈列」等等,近日它向小学生们敞开怀抱,开展有趣的拓碑体验课,让孩童们在动手时感受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力量。白笈水、宣纸、墨汁,小朋友们繫上围裙,有条不紊地拿着拓包拍拍打打,再仔细地用鬃刷刷匀墨水,经过一番努力,碑上文字逐渐显现于纸上。经过自己动手,不仅使拓印原理深深印刻于脑海,幼小的心灵也受到非遗传统技艺的触动。未来的拓碑大师,说不定就藏在这群孩童之中。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