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后,东莞人陈伯陶隐居九龙,到1930年去世,居港前后十九年。他筑「瓜庐」自住,閒暇读书著述,对九龙城的历史多有考证。特别对南宋末年帝、帝昺逃至宋王台的史实加以论述,并咏诗志之。陈伯陶也常邀请避港的晚清遗民,相聚于宋王台,或游览或雅集,而环绕宋王台为主题的诗文也得以丰富起来,其中《宋皇台怀古》一诗及序较全面地交代了陈伯陶对宋王台的认识。
序中对九龙及宋王台先作了一些说明:
九龙在古代称「官富场」,明代在这里设置巡司。清代嘉庆年间,两广总督百龄在这里建砦城,改名为「九龙」。道光年间,把「官富巡司」改为「九龙巡司」,以后就很少人知道「官富场」这个名了。
在九龙的东南方有一座小山,近海那边有一巨石,上面刻有「宋王台」三字。《新安县志》认为宋帝昺曾驻跸于此。陈伯陶查考明代钱士升的《南宋书》,「称端宗景炎二年二月,帝舟次梅蔚。四月次官富场。九月次浅湾。」但《宋史.二王纪》记载:「至元十三年十一月,次甲子门(在惠州)。十四年十月,刘深攻浅湾,走秀山(今虎门)。」没有到官富场的记录。陈伯陶再参照《宋史.杜浒传》及《元史.唆都传》的记载,认为「当时遗臣奔赴,敌人会攻,并指兹地。」因此认为《南宋书》的记载是合理的,反而《宋史.二王纪》忽略了这段史实。
陈伯陶又指出,至元十五年四月,宋端宗赵在碙州(即今大屿山)驾崩。于是宋帝昺立。六月帝昺迁至新会崖山,不再回到九龙。所以,当年驻跸宋王台的是宋端宗赵,当时宋帝昺尚未登位。
另外,陈伯陶考证诸书,认为石刻旧称「宋王」,是以史称「二王」的原因,他认为应改称为「宋皇」才对。
然后陈伯陶在怀古诗中对这段史事加以咏歎:
朔方白雁翔杭湖,五更头叫头白乌,
龙爪合尊朝上都,遗二龙子南溟逋。
这四句交代了蒙古人南下消灭南宋,帝帝昺双双逃难南方海上的背景。
南宋军民对蒙古的入侵也是有反抗的。「金甲神人斗胆麤,戈船闽广相提扶。」正显示了这种情况。忠臣义士也甚多,例如文天祥便是「零丁惶恐节义徒」。义士们「麻衣草屦来于于,铁石忠肝一团血,誓徇块肉捐微躯。」力挽亡国之狂澜。
二帝曾经逃难到九龙,在此建行宫,以图恢复:「行宫草创三十所,富场梐枑闳规模」。陈伯陶引《一统志》称:「宋行宫三十馀所,可考者四。其一为官富场。」可见九龙一度成为抗元的指挥中心,可能也建了具有规模的行宫。
但「不知天祐赵氏无?」九龙最终守不住,再逃亡至大屿山,帝也在此驾崩。「黄龙复隐碙州郛」交代了这事。最后由帝昺继位,并再逃往新会崖山。然而,崖山也守不住,帝昺跳海而亡,「浮沉袍服鱼腹见」,成为海中鱼儿的食物。「慈元殿下生青芜」,当年在崖山所建的慈元殿也成了废墟,从此「羽所南足迹绝。」
陈伯陶回首南宋灭亡的经过,甚是悲惨。「君不见临安宫禁啼鹧鸪,兰亭抔土冬青枯。」宋都临安(今杭州)的宫殿残破,只闻鹧鸪啼叫声,气氛悲凉。而建在绍兴一带的南宋皇陵也给元僧杨琏真珈破坏。此人「发赵氏诸陵寝,至断残肢体,攫珠糯玉匣」,然后把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建一塔压在上,名曰「镇南」。此事引起江南人民的愤怒,士人们组成汐社,四处收集宋帝遗骸,并加以重葬,手植冬青以纪念,史称「六陵冬青之役」。
不过,风水轮流转。「庚申帝亡亦如此,和林草荒雪塞途,彼送子英胡为乎」。元代末年,天下大乱,红巾军起兵赶走蒙古人。大军攻入元大都,被称为「庚申帝」的元顺帝也匆忙逃往蒙古和林,元朝灭亡。陈伯陶自注「元蔡子英为明太祖所得,不肯屈,太祖命有司送出塞,令从故主于和林。」这又是另一「遗民」的故事。
宋末元初有「汐社」遗民,元末明初有蔡子英,清末民初则有陈伯陶等人。这便是作者在诗中抒发的「遗民」情怀。九龙城的宋末史蹟也成为建构「遗民」历史场景,肯定「遗民」身份和自我塑造的材料。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