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出现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北京,前身为「八角鼓」。「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来一些表演者加上曲艺及其他说唱表演,渐渐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变为「相声」。单口相声(一个人的表演)后来逐步发展出对口相声(一智一愚两个人的表演)、群口相声(三人或以上的相声表演)。
相声主要功夫分为「说」、「学」、「逗」、「唱」。「说」,即是相声的表演方式;「学」,即模拟表演一些人事物的声音、动作、表情,例如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即是相声的特殊喜剧风格;「唱」,即模拟一些曲艺表演的身段及歌唱。
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两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相对其他舞台艺术表演,相声比较长于与观众交流,因此相声演出所产生的剧场效果也最高。
一场相声大致可分四部分:「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正活儿」,正文;「底」,高潮后的结尾。很多传统相声因为跟时代脱节且表演次数过多,观众早已熟悉内容,因而很难发笑,所以演员在表演传统相声的「垫话儿」都增多了,让传统节目每次都有新意,也不会因为表演传统相声而失去老观众。当然,「垫话儿」再长,到了「正活儿」,还是要用上真功夫,不能敷衍或含糊了事。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据记载,他本是北京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他的弟子在《随缘乐》一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连阔如《江湖丛谈》第七章《相声口技》:「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之一,其后相声之派别分三大派,一为朱派,二为阿派,三为沉派。朱派係『穷不怕』,其名为朱少文,因其人品识高尚,同业人不肯呼叫其为少文,皆称为穷先生......在光绪年间『穷不怕』三字是无人不晓的。如今平津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十有七八是朱派流传的。」因此,相声界还是把朱绍文(艺名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根据上述两种相声排辈说法,若以张三禄为第一代开山祖的排法,相声界发展至今十代;以朱绍文为第一代祖师爷的排法,如今共发展到第九代。可惜,不论北方相声还是粤语相声,今日都开始息微了。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