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小说家于梨华在美国因病逝世,她1931年11月28日生于上海,1947年举家迁台,1953年赴美国留学及定居,晚年在马里兰州安养院;「于梨华为留学生文学鼻祖」,美国华府作家协会会长傅士玲介绍,她以留学经验创作小说,其中包括1967年成名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曾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她将留学生经历细腻融入小说,包括留学生的孤独,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学及求职过程中会面对的歧视、明争暗斗等,让很多留学生都产生强烈共鸣」。
旅居美国后她多次回中国大陆观光及考察,与亲人及作家频繁接触,利用她在美国教育界多年所积累的威望,致力于推动中国大陆第一批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及交换项目;近年她关注国内的文学事业,她时常与青年作者交流,鼓励他们坚持写作。「青年作家不要急成名,写作的时候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她曾多次表示:「要多读世界名著及中国古典文学,如此才有雄厚的底子。」
她1947年举家迁台,同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历史系而在1953年毕业;1953年9月赴美入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后转入新闻系而在1956年获新闻学硕士:其间在夏济安《文学杂志》、《自由中国》、《现代文学》等刊物发表,创作风格归为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流派,创作主题以「留学生文学」为主。
于梨华在1975年与第一任丈夫返中国大陆访亲,后撰文讚美共产主义,在冷战下国民党视为投共,禁止回台,封杀至1987年解除。台湾作家季季在网上指出,她的弟弟于忠华表示,于梨华的生命最后几天并无受太大痛苦;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现任会长姚嘉有此说法,她平日爱打网球,身体健康,在短时间内被病毒夺走生命令她惊讶又遗憾。于忠华在一封信表示,她4月30日晚近11时在睡眠中辞世,享寿约90岁;照顾她的三名看护有一位在两周前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她在一周前出现咳嗽及身体不适;她的儿子为专长感染病的医生,大女儿为《华盛顿邮报》资深医疗记者;于忠华称:「她在抗战期间,随政府从福建南平到四川成都,逃难过得随心所欲;她结过两次婚,喜爱写作,也很用功,作品充分描述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美国的留学生在美生活、成长及挣扎。」
她的儿女从小就管教很好,都各有所成,于忠华表示:「除照顾她的看护外,亲人都没法跟她说声再见。」于忠华和于梨华年龄相差13岁,他1965到美国后就到于梨华所在地纽约皇后区,两人常见面。后来她搬到纽约州府奥巴尼,他常去看望她;「虽说人总是迟早要走的,但是亲近的人走了,伤感自所难免。在此与诸位亲爱的同学共勉,要多珍惜现有一切;多当心,多保重,出门记得戴口罩」。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