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真迹及电子动态版曾分别于2007年及2010年来港展出,吸引大量市民入场一睹名画风采。日前,《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展览来到香港,在亚洲国际博览馆展出,展览截止日为至本月25日。该展览为观众呈现高5米、长超过30米的《清明上河图》动态投影。这段日子,香港的「政治低压槽」让人感到压抑,社会纷纷扰扰,閒时抽空,细味这幅记录了中国十一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繁华景象的名作,也许能稍稍平静心情。
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朱慧恩
展览开始后的几天,笔者跟随凤凰卫视新媒体艺术事业部总经理李利逛毕这个4,000平方米的展览,在现场所见,是次展览规模颇大,形式亦多元化。除了有巨型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外,亦有球幕影院的180度「汴河码头」,採用一镜到底的技术,描绘汴河从白天到傍晚的景象,将原作画面还原成视觉上可移动的立体空间。《清明上河图3.0》其实早于去年在北京故宫展出,至于今次香港的展览,则加入「开放之城」及「宋『潮』游乐园」。前者透过8个不同场景,并配合10位设计师的艺术装置,向观众展现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可说是半部《宋史》在裡头,后者则志在打造沉浸式宋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空间。展览打破了一般博物馆冷冰冰的单向展示模式,加入互动元素,足见策展心思。
艺术与科技边界消弭
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九年前曾来港展出,香港观众一早见识过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珠玉在前,那麽3.0版本又有何特别之处呢?「这个版本最大特点是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张择端原画的效果,採用了2D手法,即线描与白描的手法。20位画师花了400多天,还原原作效果。」李利说。3.0版本完整地保留了宋代画作效果,通过后期合成、Render等手法,让画作活灵活现。若要从头到尾看完3.0版本,大约需要6分多钟。站在巨型投影前,回想到12年前真迹来港展出时,内地与香港的关係正处于「蜜月期」。如今,3.0版本访港,《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北宋繁荣景象依旧,但香港目前的乱象却让人心生感慨。
随着科技发展,单单是静态作品已不能满足观众,展览形式必须创新,才能吸引观众眼球,故把艺术与科技结合,是近年趋势。「我理解这个展览有四层对话,除了古今、中外、虚实的对话外,还有就是技术和艺术的对话。我们认为两者不对立,反而是融合的,技术与艺术的边界正在消弭。」李利谈到3.0版本时表示,科技发展走到今天这一步,搞科技的人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研究的层面,而是要详细研究《清明上河图》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搞艺术创作的,也要了解当代技术发展的趋势,思考如何把作品与科技结合,让内容更好地呈现。「像画中那水波纹的製作,前面的波浪是否要急一点,后面的波浪是不是缓一点,都会有测试。」她强调,把艺术与科技结合,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利用技术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
打破固有展览模式
2.0版本及3.0版本在技术上各有千秋,李利认为,各个版本没有高低之分。「做3.0就是想用不同方式讲述《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如果说1.0是原画,2.0是动画,那麽3.0的创新点在于把它当成『入画』(immerse)。入画就是重新讲述《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所以展览突出的是沉浸式展演,而这次香港站的展览就更加突出场景化的展示。」平时最常接触到的展览形式,无非是「展板模式」,即展品配以文字说明,较为学术性,难免予人沉闷死板的感觉。不过,在场所见,今次的展览似乎要打破这种模式。
在是次艺术展中,其中一个新加插的部分是「开放之城」。「开放之城」共分为8个场景,详尽地讲述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交通等历史背景。整个「开放之城」展览内容十分丰富,笔者亦花了颇长的时间,才走毕整个展览。场景的设计颇有心思,每一个场景都有一幅原画配合,画的内容配合各场景主题,更有10个艺术装置穿插其中。李利介绍道:「走进第一个场景中,画作所显示的是破晓时分,对应出自然风光,所以这部分就讲述11世纪的都城:现代城市的起源。第二个场景的画作,展示的则是清晨时分,有更多的土地和树木,所以这个场景就讲述11世纪的文明生态改革与通俗文化,也有由来自荷兰的设计师设计的以柳树为主题的艺术装置。这个场景出现最多的是柳树,设计师把柳树和北宋常用的羊毛这两个元素提取出来,成为装置艺术的创作灵感。」因此,每一个场景均结合了画作、详细文字解说及艺术装置,观众更可以在部分艺术装置中行走,来一个沉浸式的体验。
近年,各地有不少博物馆为吸引更多人流,均施展混身解数,打破固有的陈旧展览方式。闭馆三年的香港艺术馆将于11月重开,不知道到时又会否为展览搞搞新意思,洗甩一祲老土味?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